興建歷程

  • ...

    清嘉慶元年

    西元1796年

    福建漳州人吳沙公,率先賢鄉勇千餘人越嶐嶺進入大里簡,開墾至烏石港,首建頭圍(即今頭城)。

  • ...

    清嘉慶二年

    西元1797年

    漳浦人吳公明德,捧玉皇上帝神尊渡海入蘭,歸附吳沙公,卜居草嶺,結草廬奉安,本宮於焉創立。

  • ...

    清道光16年

    西元1836年

    大里簡信眾以草廬神廟簡陋,為達神庥,爰集資建廟於草嶺腳(今大里國小址),稱名「天公廟」。

  • ...

    日明治37年

    清光緒30年

    西元1904年

    地方鄉紳以原廟規模簡陋,由吳公紹華等發起重建,經玉皇上帝選定現址(今正殿位置),興建石木結構的廟殿,額曰「慶雲宮」,蓋取宋蘇軾詩「一朵紅雲捧玉皇」之意。「天公廟」與「慶雲宮」並稱傳頌。

  • ...

    日昭和7年

    民國21年

    西元1932年

    大里簡三保保正吳金枝、李木來、藍阿順等發起重修殿宇,神廟煥然一新。

  • ...

    民國37年

    西元1948年

    大里地方人士藍阿順、簡阿讚、張坤玉、沈春癸、吳石定等發起增建前殿(拜殿、三川殿),於民國39年竣工。

  • ...

    民國49年

    西元1960年

    興建南北兩座山門,直至民國52年,開闢後山花園,廟宇規制與神廟環境,益形完備。

  • ...

    民國57年9月

    西元1968年

    第四屆管理委員主委張坤玉、委員簡阿讚等提議擴大重建。

  • ...

    民國58年

    西元1969年

    農曆正月初八日,李建和省議員參加玉皇上帝萬壽祀典,倡議保留原廟,另於廟後增建一莊嚴宏偉的凌霄寶殿。同年4月15日動土,參照木柵指南宮凌霄寶殿形制興建,民國65年春全殿竣工,總工程費新台幣964萬餘元。

  • ...

    民國65年

    西元1976年

    民國65年秋,又感於舊殿的陳舊,經信徒大會決議,於民國66年春,拆除木石正殿,依原格局以鋼筋水泥重建改建木石正殿,民國68年夏竣工,費資新台幣328萬餘元。

  • ...

    民國70年

    西元1981年

    正殿竣工後,依原格局改建前殿(拜殿)、南北二門樓(山門)與金亭,民國70年底完成,費資新台幣718萬餘元。至此,本宮殿宇建築—山門、前殿(拜殿、三川殿)、正殿、凌霄寶殿,大致完成,氣勢磅礡,莊嚴堂皇。

  • ...

    民國80年

    西元1991年

    爾後,陸續興建文化活動中心、改建兩側廊道,於民國80年11月,配合建宮195週年及凌霄寶殿晉座20週年紀念日,舉行落成典禮,總工程經費3,490萬餘元。本活動中心造型典雅,兼具閩南建築特色,一樓作為會議與活動場所,二、三樓可提供400位香客住宿。

  • ...

    民國85年

    西元1996年

    民國85年春,費資1,395萬餘元興建文物陳列館,一樓並作為攤販區,提供香客最新鮮的漁村美食。

  • ...